目前分類:漫談神經科疾病 (5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神經科到底看哪些病呢?簡單的說,就是一切與神經系統有關的病變。我們的神經系統包括大腦、小腦、腦幹、脊髓、顱神經及周邊神經,其間的連線可謂錯綜複雜而環環相扣,各個部位也各有各的病變。神經科醫師就必需以其專業的知識,作像「偵探」的工作,首先要定出病變位置所在,然後找出病因,進而對症下藥。

  以下就列舉一些神經科常見的病症。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頭痛是人們常見的病痛之一,雖然大部分的頭痛只是偶然出現,卻也有許多人經年累月為頭痛所苦。

  許多人雖然常頭痛,但卻不把它當一回事,以為頭痛只是小問題,自已買點藥隨便吃就好了;另外有些人抱著鴕鳥心態,深怕頭痛意味著自已帶有嚴重的疾病,而不想看醫生。其實大部分的頭痛都可經由醫師的指示及處方來減輕,只有極少數情況的頭痛是有生命危險的。頭痛是因為頭部對痛敏感的組織受到刺激所引起的,這些組織包括頭部的皮膚、肌肉 、腦部的血管、腦膜上的靜脈竇、骨膜、鼻竇、眼睛、耳朵等。此外頸部的肌肉,較高幾節的頸椎的病變也會引起頭痛。會引起頭痛的組織這麼多,而造成這些組織產生病變的原因也就更多了。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神經肌病科看那些病?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介

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位於顱底中央的蝶鞍部(sella turcica) (圖一之A),分泌各類賀爾蒙以調控人類生長發育、水份代謝、 產後哺乳、以及甲狀腺、腎上腺、性腺等內分泌器官的功能,故腦下垂體可說是是我們內分泌系統的樞紐。腦下垂體實際大小僅一立方公分,重量約 0.5 公克,但此彈丸之地卻是顱內腫瘤的好發位置,將近有十分之一的腦瘤係源自腦下垂體。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先生是一個退休的公務員,平常身體一向很好,但是從半年前開始,他注意到他的腳趾頭及腳底有一種麻麻刺刺的感覺,這種麻麻刺刺的感覺漸漸延伸到小腿,而且程度也愈來愈厲害,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有時候會讓他睡不著覺。

  李先生的朋友告訴他可能是「血路不通」,於是他就去買了一些據說可以「通血路」 的成藥來吃。吃了一個月後不僅症狀沒有改善,反而更加厲害。李先生發覺他走路時比較容易跌倒,拖鞋也容易滑落,上樓梯時更常絆到腳。更討厭 的是手指頭偶而也會有這種麻麻的感覺,另外他也注意到擰毛巾及開瓶蓋時的手勁似乎也變差了。李先生把他的「麻」煩說給他兒子聽,他兒子馬上想到了他一位當神經科醫師的朋友,經過這位神經醫師詳細的檢查後,李先生的「麻」煩終於有了初步的答案,原來他患的是「多發性神經病變」。   李先生所患的「多發性神經病變」是屬於眾多周邊神經病變的一種,它指的是神經病變的範圍比較廣泛而對稱。我們人的身體幾乎遍佈著神經,這些神經就好像綿密複雜的電線一般,傳導著各種訊號。 簡單的說,從我們的腦幹及脊髓分出來後的部分就稱為周邊神經,這些神經由大而小 ,漸漸的分散到我們身體各處。神經是由神經細胞的突出部分,稱為「軸突」的構造所組成的,有些神經在「軸突」外層包有一種叫「髓鞘」的物質,這種物質對於神經訊號的傳導有很大的幫助。當這 些組成神經的成分產生病變時,症狀就產生了。   當掌管感覺的神經出問題時,可能就會出現麻木、刺痛、感覺遲鈍等現象;當掌管肌肉運動的神經出問題時,肌肉就會無力,日子久了肌肉也可能會萎縮;當掌管自主神 經系統的神經出問題時,可能會出現皮膚乾燥或溼熱、起立性低血壓、性無能、大小便機能失調等現象。周邊神經病變有的是局部性的,那麼它的症狀就局限在某一條或數條神經分布的區域,像李先生所患的「多發性神經病變」就屬於廣泛而對稱性的病變,通常腳的症狀要比手明顯,身體四肢末端的症狀也較近端出現的早,程度也比較厲害。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強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國中生,有一天早上當他正在跑步準備趕搭公車時,突然覺得頭部的右邊產生了一陣搏動性的劇痛,同時也覺得有噁心及走不穩的現象。小強這時 正好經過一家他常去的漫畫出租店,於是他趕緊跑進去坐了下來。頭痛在經過了五分 鐘後逐漸退去,不過當他正要站起來時,卻突然跌倒在地。這時他注意到他左側的肢體非常地無力,連抬都抬不起來。這家漫畫店的老闆很好心的把他送到了醫院的急診 室。隨後的電腦斷層顯示小強的右腦出現了一塊缺血性的區域。

  在神經科的病房中,醫生向家屬解釋說小強產生了突發性的腦血管病變,也就是俗稱的「中風」。小強的祖母淚水於是奪眶而出,焦急地問到:「醫師,少年家怎麼也會中風呢?」為了找出小強中風的原因,小強接受了一系列的檢查,核磁共振造影及血 管攝影顯示小強產生了右側內頸動脈剝離;這位「少年家」中風的原因也終於有了答案。所謂內頸動脈剝離指的是內頸動脈的內膜因為某種原因產生了一個裂縫,於是血液就鑽入了血管壁,而把血管壁剝離開了。這些鑽入血管壁的血液就把血管真正的管腔擠扁了。腦部因為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應,於是就產生了缺血的症狀。另外就是在狹窄的血管腔中也容易產生血栓,這些血栓掉下來也可能阻塞遠端的血管。頸動脈剝離比較容易發生在年經人,大部份都是由外傷所造成的,例如打球時頭部受到撞擊,或是頸部劇烈的扭動,按摩等等。不過有時這些外傷相當輕微,甚至連當事人也記不起來了。剝離也可能在沒有外傷的情況下發生,尤其是在一些動脈本身的構造有問題,導致血管壁組織比較脆弱的人身上更容易發生。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EMS是一種罕見的神經肌肉傳導異常疾病,其估計的盛行率約為每百萬人四至十人。在美國的盛行率約為十萬分之一,在荷蘭約為百萬分之2.5(Neurology 2004;63:397-398) 。在1957年Lambert & Eaton兩位學者較詳細的描述此疾病。當時他們描述了6位病人有肌無力的疾病,並有特殊的電生理的變化,這些病人中有些人有肺部的腫瘤。隨後對此病的臨床觀察逐漸增多,對此病的致病機構也有了詳細的瞭解。患此病的男與女的比例約為五比一。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人都曾經有過頭痛的經驗,如果經常頭痛的話,那更不可忽視它。我們必須要了解頭痛只是一種症狀,要解決頭痛的苦惱,自然要先確定造成頭痛的原因。

有許多頭痛的病患在看醫生時,會說自已有「偏頭痛」,通常患者指的是頭部的某一邊在痛。其實,並不是頭痛一邊就叫偏頭痛,醫學上指的「偏頭痛」﹝migraine﹞是一種很特殊的症狀,它具有許多的特徵,而頭痛一邊只是其特徵之一而已。偏頭痛通常在孩童或青少年期就出現,不過也有不少人在較年長時才發病。 女性的患者要比男性患者多,據一些流行病學的統計,亞洲人的患者要比白種人少。 偏頭痛常是一種「搏動性」的頭痛,也就是說會有像血管搏動的規律性。 雖然通常痛在頭的一邊,但是痛也常出現在前額、兩側、頭頂、後頭部及眼眶後方的 地方。患者經常有噁心、嘔吐的現象,並且會怕動、怕光、怕吵。「偏頭痛」也可能伴隨著許多神經系統的症狀,像某些人在頭痛前會出現一些視覺的症狀,例如單眼或雙眼的視力模糊、視野缺損、閃爍的光點或線條、及物體的形狀會改變等。另外像一側的肢體無力、感覺異常、眼球動作障礙、暈眩等。這些比較嚴重的併發症很像是腦部短暫缺血的症狀,嚴重的話也有可能造成腦部的梗塞。   偏頭痛的患者經常在其家族成員中可以找到患有類似症狀的成員,所以遺傳的因素可能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另外就是許多誘因會引發偏頭痛,像是壓力大、月經、服用避孕藥、失眠、抽菸、聞到一些有機溶劑等。某些食物也較容易引發偏頭痛,像乳酪、味精、巧克力、紅酒等。 雖然偏頭痛具有許多的特徵,但並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會有,每一個人的輕重程度也不同。要診斷偏頭痛必須仰賴詳細的神經學檢查,及對各種引起頭痛的原因作一鑑別診斷,所以有人開玩笑的說。看頭痛的病人醫師比病人頭更痛。造成偏頭痛的原因並不單純,它包含了頭部一些神經、血管、化學物質的相互作用。當接觸到某些刺激或中樞神經系統有一些週期性變化時,這些神經、血管會產生一種反應,當這種反應造成腦部血管收縮時,它就可能造成一些神經學的症狀,而當頭部的血管擴張時,因為這些血管對痛很敏感,於是就造成了那種搏動性的疼痛。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知道我們一天會眨幾次眼睛嗎?一般人每分鐘大約會眨十二到二十次,一天下來大 約會眨個二萬次。這種不需要我們控制的生理現象,對於保護我們的眼睛而言相當重要。除了眨眼外,我們也可以隨意控制眼皮的張閉。

如果當眼皮不聽使喚,自己硬是閉起來的話,那麼麻煩就來了。這種叫眼瞼痙攣的現象,就是控制我們眼皮閉合的肌肉「眼輪匝肌」產生了不正常的收縮,使我們的眼皮緊閉,無法張開。情況嚴重的話,視線如同被遮蔽,雖然眼睛本 身沒問題,卻也如同眼盲一般。 這種「眼瞼痙攣」的現象,大多於四十歲後發生,通常會先有眨眼次數增多的現象,漸漸的眼瞼緊閉的現象愈來愈多,持續的時間愈來愈久。一般而言,這種現象都是兩邊同時發生的,通常在發病的三年內可達到最嚴重的程度 。有些患者會注意到在眉毛或太陽穴附近用手去壓的話,眼睛會比較容易張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一般認為它是屬於一種局部張力失調的現象。某些患者除了有眼瞼痙攣的現象外,其它臉部或下巴的肌肉也會產生不隨意的動作或痙攣,或是合併有其他肢體不正常的扭曲及張力失調的現象。單純眼瞼痙攣的患者大都部分無法找出病源的所在,只有少部分的患者可能查出是腦幹或其它腦部的病變。另外有些患者是因為服用了抗精神病藥物所引起的。目前治療眼瞼痙攣的首選方法就是在眼眶的周圍局部打入肉毒桿菌毒素,用於癱瘓引起痙攣的肌肉。這種治療方法療效已被肯定。不過這種治療並不是做一次就一勞永逸的,一次的治療效果可能持續數個月,若是症狀復發的話,仍須再注射。有些人在治療的過程中會產生對肉毒桿菌毒素的抗體,進而使療效變差。以口服藥物治療的效果並不像注射肉毒桿菌毒素的效果那麼好,但是對某些病患而言仍是有幫助的。Clonazepam, 抗乙醯膽素製劑及某些抗癲癇藥物是最常被使用的。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俗稱的中風,指的就是突發性的腦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不僅是造成臺灣地區十大死因的第四名(民國一○五年),同時它所導致的後遺症,更是對病人及其家屬造成肉體及精神上的折磨。

  我們國人大部分從自已周遭的親友及各種媒體中,都已經知道中風的可怕,所以對於「預防中風」也愈來愈注重。可惜的是,仍有許多人不懂得如何去減少中風的危險因子,或是明明知道卻不能身體力行。造成中風的病因,就是腦部的組織得不到足夠的血液灌流而導致機能受損或壞死。持續的血液供應對腦組織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血液供應只要中斷數分鐘,腦部組織就會壞死。我們常會遇到病患的家屬希望能把血管打通,使腦組織活過來,但是只要那幾分鐘的血流中斷,有些腦組織就已走上不歸路了。我們處理中風的目的就是要減少災情的擴大,使那些瀕死的細胞活過來,讓壞死的細胞到最少的程度。如果時間允許,我們可以用血栓溶解藥物或動脈取栓,但其結果因人而異,仍有一些腦組織是救不回來的。這也就是說「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用在中風上是最恰當不過了。會造成血液灌流中斷的原因,簡單的說有下列幾種,第一就是供應腦部血流的血管產生狹窄、阻塞,特別是頸動脈及其分枝的血管。第二就是從心臟或頸動脈腔壁上掉落下來的血栓或動脈硬化剝落的碎片,塞住了血管。第三就是腦部血管的破裂。中風不是全然沒有前兆的,有些人會經歷一次或數次因為灌流不足而引起的短暫症狀,例如半邊肢體或臉部的麻木或無力,突然間單眼視力的惡化、突然間聽不懂人家說的話、突然間的暈眩或站不穩等。這些症狀通常持數秒至三十分鐘,我們稱之為「短暫缺血性發作」,英文簡稱為「TIA 」。如果出現這些現象,那麼得到中風的機率便大增,這時就要找神經科醫師了。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類之所以能夠凌駕各種物種,最重要的是具有兩種特殊的能力,其一就是能藉語言來溝通彼此的思想,其二就是靈巧的雙手。如果一個人喪失了說話、閱讀的能力,聽不懂日常的交談,又無法與周遭的社會 溝通時,你能想像那種孤立與沮喪嗎?不幸的是,有許多患有「失語症」的人,就必須面對著這種痛苦。所謂「失語症」,指的是我們既有的語言能力因為腦部的損傷而導致各種不同程度的喪失。造成「失語症」最常見的原因就是中風,其他的原因還包括頭部創傷、腦瘤、腦炎等等。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骨刺」是一個常見的名詞,它之所以廣為人知,代表著它是一個常見的毛病,然而 它真的是許多病痛的元凶嗎?或者它只是一個「代罪羔羊」呢?

  「骨刺」其實是一種增生的贅骨,它比較容易出現在脊椎活動較大的地方,也就是我們的頸椎及腰椎處。為什麼人會產生骨刺呢?其實骨刺是我們脊椎退化過程中,所伴隨的一種現象。當我們的年歲漸長,我們脊椎的構造也會跟著退化,首先是脊椎間的軟骨漸漸失去了水分與彈性,它的高度便會降低。這時候我們脊椎的關節面,便會承受了較大的壓力,而在這些關節的邊緣處,長出一些骨刺來,這些骨刺可增加關節面的受力面積,並使相臨的脊椎更加穩固。然而當這 些骨刺壓迫到我們的脊髓或神經時,症狀便來了。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秘的纖維肌痛症 楊智超醫師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們的周邊神經與肌肉隨著年歲增長,也會出現一些退化的現象。在六十歲以上有些人可能會有振動感覺的減退或踝肌腱反射消失,神經激活肌肉的功能也會受影響。老年人也常因頸椎/腰椎退化或是其它的疾病影響到神經的功能。肌肉本身也會因老化而受到影響,所謂的肌少症(sarcopenia)就是老化後肌肉量減少,肌力減弱,肌耐力減少的現象。此現象會導致失能、跌倒、功能退化、住院等後果。通常我們的肌力在二十五到三十五歲時達到頂點,四十多歲維持不變或稍減,但自五十歲後年會減少1-2%。腿力量的減退也比手臂來的明顯。女性在手臂及腿的力量一般而言比男性差了30-50%,加上女性又活的比較久,所以肌力減退的結果更易影響到女性

老年人如何來加強肌肉的力量呢? 缺乏運動被認為是肌少症危險因子,力量訓練(Strength training)可說是對抗肌肉量的減退最適合的方法,甚至在老年人也可有此效果。訓練後其橫切面的面積可增加3-15%,除了肌肉量,老年人肌力也可因訓練而增加。老化的過程中,荷爾蒙的改變對肌肉的質量有直接的影響。其中以生長激素睪固酮減少為主。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眠是腦部重要的功能之一,許多會影響腦部功能的疾病,也會造成睡眠與覺醒的問題。以構造而言,腦幹、視丘與下視丘的疾病最容易引起睡眠與覺醒的障礙。睡眠是許多神經核互相協調的生理功能,如果這些神經核產生了退化自然會造成睡眠結構的改變及各種睡眠障礙。以下針對幾類神經系統的睡眠障礙做一整理。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經肌肉疾病(Neuromuscular diseases) 指的是因為運動單元(motor unit) 異常所引起的疾病。運動單元的組成構造可分為 (1)下運動神經元, (2)周邊神經, (3)神經肌肉交接處, (4)肌肉。除了周邊神經的病變可能造成感覺功能的異常外,神經肌肉疾病主要造成運動功能的障礙,臨床上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肌肉的無力。一般所謂的肌肉疾病(Myopathies)指的是肌肉本身的問題所造成的疾病,不過肌肉功能或構造上的異常可因為上述任何一個部分的病變而引起。對於肌肉疾病的診斷,必須對整個運動單元做一個整體性的考量,並且考慮到肌肉疾病的一些特點。最重要的就是在病史及理學檢查方面要有一個有系統且正確的臨床評估,然後根據評估的結果來選擇適當的實驗室檢查。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許多人曾經有過自己昏倒或看到別人昏倒的經驗,雖然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都能自己清醒過來,卻也有一些導源於心臟或神經系統的病變,可能成為致命的殺手。

  通常在昏厥的過程中,患者會覺得全身虛脫,並伴隨著頭昏、噁心或眼前一片昏黑的情形。旁邊的人可能會觀察到患者有臉色蒼白、身冒冷汗。這時呼吸及脈搏都很微弱, 看起來挺嚇人的。通常在倒下後的幾秒鐘或一兩分鐘內,患者會自己恢復意識及張開眼睛,肢體動作也會逐漸出現。當然昏厥的過程也因人因病有所不同,有些人意識並沒有完全喪失,也有人則昏倒的很突然,因而導致外傷。引起昏厥的基本機制,就是腦部的血液產生短暫灌流不足的現象。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睡眠當中發生腿抽筋是許多人都有的經驗,特別是年紀大的人更容易發生。據統計,在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中,約有七成的人,曾經有過晚上腿抽筋的經驗,有些人因為發生的頻率較高而深受其擾。

  所謂抽筋指的是肌肉突然而猛力的收縮,而導致肌肉劇烈疼痛的現象。會導致常抽筋的原因很多,包括神經肌肉病變,代謝異常﹝如尿毒症,甲狀腺機能低 下等﹞,或是體液的流失﹝如大量流汗、腹瀉、使用利尿劑、洗腎等﹞。一般的抽筋是比較會在運動或走路時發生的,然而晚上發生的腿抽筋,除了少部分與以上的原因有關外,大部分找不到什麼特別原因的。   有人認為睡覺時因為腳掌向下,導致小腿的肌肉在放鬆的情況下略為縮短,此時要是神經來了一個刺激,便會使小腿肌肉收縮超過其一般的收縮程度,進而引發抽筋疼痛的現象。我們游泳時,腳掌向後划時容易抽筋也是類似的道理。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信有不少人在出外旅行時經歷過暈車或暈船的情形,不但身體受了折磨而且還大大掃了玩興。也有一些人因為這種經驗而打消了許多出門的念頭。

  其實引起暈車、暈船、暈機的原理都是一樣的,它是人類身處載具中時,對晃動所產生的一種反應;雖然載具有所不同,但是症狀是相當類似的,例如噁心、嘔吐、臉色 蒼白、冒冷汗等。目前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是認為它是我們身體對不協調的動態訊號所產生的一種反應。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的說,我們要能維持身體的平衡與協調,就必須仰賴我們身上 許多的「感應器」告知我們身體的位置、動作以及環境的關係。這些感應器包括我們內耳中的前庭神經及其感應構造、眼睛,以及我們皮膚、關節、肌肉中的神經等。人體將各種傳入的訊號做一整合,才能維持我們的平衡與協調。通常人體也習慣於這些訊號能彼此「相配」。好比說我們在騎馬時,內耳中的感應器感受到一種晃動的訊號,而眼睛所看到也是景物的晃動,對身體來說,這些訊號是相配的,所以我們的身體就不覺得奇怪,而可協調我們的身體各部分去因應。當我們坐車或坐船時,內耳中傳入的是身體在晃動的訊號,但是眼睛所傳入車內或船艙中的影像就像是一種靜止的狀態,這兩種訊號就不相配了。 另外就是當身處車內或船艙時,較不易用我們的肢體去調整因應這種晃動的訊號。 這些不相配的訊號會刺激一些神經構造而產生暈車或暈船的症狀。有些人因為耐受力比較差也就比較容易暈車。另外像在焦慮、腸胃不舒服或懷孕時也 比較容易暈車。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