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周邊神經與肌肉隨著年歲增長,也會出現一些退化的現象。在六十歲以上有些人可能會有振動感覺的減退或踝肌腱反射消失,神經激活肌肉的功能也會受影響。老年人也常因頸椎/腰椎退化或是其它的疾病影響到神經的功能。肌肉本身也會因老化而受到影響,所謂的肌少症(sarcopenia)就是老化後肌肉量減少,肌力減弱,肌耐力減少的現象。此現象會導致失能、跌倒、功能退化、住院等後果。通常我們的肌力在二十五到三十五歲時達到頂點,四十多歲維持不變或稍減,但自五十歲後年會減少1-2%。腿力量的減退也比手臂來的明顯。女性在手臂及腿的力量一般而言比男性差了30-50%,加上女性又活的比較久,所以肌力減退的結果更易影響到女性。
老年人如何來加強肌肉的力量呢? 缺乏運動被認為是肌少症危險因子,力量訓練(Strength training)可說是對抗肌肉量的減退最適合的方法,甚至在老年人也可有此效果。訓練後其橫切面的面積可增加3-15%,除了肌肉量,老年人肌力也可因訓練而增加。老化的過程中,荷爾蒙的改變對肌肉的質量有直接的影響。其中以生長激素及睪固酮減少為主。
- 生長激素:有報告說可用來增加肌肉質量,在對於力量的改變可能要一年以上的治療才可顯現出來,但使用生長激素卻可能產生一些副作用,像腕隧道症候群,男子女乳症,血糖高,體重增加等。
- 睪固酮:可增加肌肉量及力量,可增加肌肉中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mRNA,有些報告有攝護腺癌的產生。
綜合而言,肌力訓練還是較安全的作法,生長激素及睪固酮雖然可用來增加肌肉量及肌力,但也必須考慮其副作用及費用,可行性較低。 雖然有其它藥物可能有作用,目前並無藥物被核准用於治療肌少症。
老年人出現肌肉無力的現象雖然會因為老化所致,但也可能是周邊神經與肌肉的疾病所造成,許多人卻誤以為是老化的現象,而延誤了治療,所以出現肌肉無力或感覺異常時,就必須找神經科醫師把問題找出來,確定病變的位置在運動神經元,神經根,周邊神經,神經肌肉交接處或是肌肉本身的問題。而這樣的鑑別診斷就必須要藉由神經科醫師的問診,神經學檢查,再配合神經傳導肌電圖,抽血及影像檢查才可做一綜合判斷,最重要的還是要治療疾病。以下是一些疾病的臨床特徵。
周邊神經病變:可以是局部的神經受影響,或是對稱性的多發性神經病變,患者通常出現感覺異常或是肌肉無力,或是加上自律神經的症狀(如大小便功能異常,姿勢性低血壓,排汗異常等)。周邊神經病變的病因很多,以代謝失調(如糖尿病)或免疫失調為大宗。若是有家族史在五十歲以後發病,則要考慮家族性類澱粉周邊神經病變。
重症肌無力:大多數以不對稱的眼皮下垂,視力模糊或複視來表現,有些人出現咀嚼困難或肢體無力,其嚴重度會好好壞壞,在下午或晚上症狀較厲害。所以有眼皮下垂最好先看神經科。
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人)以不對稱、漸進性肢體無力為表現,以手或腳的無力開始,漸漸漫延其它肢體,並出現說話模糊,吞嚥困難的情形,最後肌力逐漸萎縮而臥床及使用呼吸器。有些患者則先以說話模糊或吞嚥困難為表現,再進展至肢體無力。
發炎性肌肉病變:以數週至數個月漸進性的肌肉無力為主,分為多發性肌炎,皮肌炎,包涵體肌炎,皮肌炎會出現臉上或肢體的紅疹。多發性肌炎及皮肌炎若出現於老年人,必須要檢查是否有惡性腫瘤的存在。
總而言之,五六十歲後出現肢體無力,必須找神經科醫師仔細做一評估,儘早發現疾病,就算只是老化所引起的肌力退化,也可以用運動的方法來改善。一個健康的周邊神經與肌肉系統才能讓人生活潑的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