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漫談神經科疾病 (5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走路對一般人而言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我們可以毫不思索的說走就走,說停就停。其實走路必須靠我們神經系統與骨骼肌肉系統密切配合才行,走路有困難或是步伐出問題,可能就是上述系統有病變的癥兆。神經科門診有許多老人就是因走路有問題被帶來的,這些患者通常可經由神經科醫師的評估找出原因來。

  隨著老化或是腦部的病變,我們可以觀察到一些走路的問題,最常見的就像是走路變慢、步伐變小及走起來小心翼翼等。此外,也有的人會出現起步困難、步伐不穩及動作不協調的現象;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狀況,像是從椅子上起身時無法傾身向前,反而跌坐回去;有的人要一開始邁步時很困難,在啟動時要在原地踏個幾步才能前進;也有的人走路會以一種小碎步前進, 突然轉彎時要頓一下。此外也有人走路走一走會突然往前衝,甚至還會跌倒,比較嚴重 的話就連站都沒辦法站好,更不要說走路了。  我們腦部的細胞會隨著老化的過程而逐漸減少,當腦部的機能也隨著退化時,對走路所需的神經控制與協調就會變差了。另外就是很多老人都有腦血管疾病,其後果就會造成更多腦組織的損傷與病變,自然使情況更加雪上加霜。還有一種叫「常壓性水腦症」的情況,也常以走路的問題來表現。   有一些腦部的退化性疾病則會伴隨著一些較特殊的步態。例如巴金森症的患者走路就有身體前傾、步履緩慢、小碎步前進、身體擺動減少、會突然往前衝等特點。如果是小腦的疾病,通常走路時會把兩腳張的比較開,然後小心翼翼的移動,不過因 為平衡不好,走起來就會東倒西歪。在中風後偏癱的一側通常腳會比較僵硬,不易彎曲,邁步時會以一種往外繞圈的方式來前進。在患側的上肢也會比較無力及僵硬,通常在手肘部會彎曲並且擺動會減少。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經科門診有許多主訴頭暈的病患,我們發現有很多人服用了不必要的「抗暈眩」藥物,或是引用了錯誤的訊息,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

  頭暈的輕重因人而異,有些人只是「昏昏的」,「浮浮的」,或是「頭重腳輕」,比較厲害的暈眩指的是感覺周遭環境或身體在旋轉,更嚴重的話走路都走不穩,甚至伴隨噁心嘔吐的現象。一般而言,沒有旋轉的頭暈,比較少是因為前庭神經病變引起的。這種頭暈,最常見的原因包括焦慮、身心症、貧血、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其它的慢性疾病等。   有些人突然站起來會頭昏眼花,甚至昏過去。這種頭暈是因為下肢的血管收縮不足,以致靜脈血回流減少,導致心臟打出血流也跟著變少。造成這種頭暈的原因多半是自律神經的失調引起的。有許多種中樞及周邊神經系統的病變都會造成這種現象;某些降血壓的藥物也會造成起立性的低血壓。 真正的暈眩常是陣發性的,病患覺得一時之間天旋地轉,並時常伴隨出冷汗或嘔吐等現象。這時候走路也有困難,患者會趕快坐下來或躺下來。這時候眼睛常會出現規則跳動的現象,我們稱為「眼震」。這種眼震的觀察及紀 錄,則是醫師診斷一個很重要的依據。出現這種暈眩時,通常表示掌管我們身體平衡的組織或器官出了問題。最常見的就是內耳中的半規管、前庭神經、腦幹中的前庭神經核及小腦的病變。在常見的暈眩症中,有一種叫做「良性姿勢性眩暈」,這種暈眩是陣發性的,通常在某一種姿勢變動時會出現,例如突然躺下或突然從床上坐起來時。這種暈眩持續的時間很短,預後也比較好。致病的原因可能是內耳迷路中的耳石碎片掉落引起的。另外有一種「梅尼爾氏症」,暈眩的時間可能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通常伴隨有耳鳴及聽力減退的現象。至於「前庭神經炎」,通常是單次而時間較長的發作,可能持續數天或數星期,也有少數人會有反覆發生的情況,致病機轉可能是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另外就是因為循環不良而引起腦幹或是前庭神經組織的缺血,也會引起暈眩。出現這種情況則可能是中風的前兆,不可不慎。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智症的老人常有一些反常或不當的行為,這些行為往往使家人十分困擾。患 者由於推理及語言的功能受損,這些行為其實是一種溝通及表達的方式。就像一個嬰 兒哭了,我們知道他可能是餓了、害怕或是身體不適,患失智症的老人也有類似的行 為模式。

  處理這些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去改變病人本身,而在於去改變導致問題的誘因。 對於一些較常見的問題,我們在此提供一些處理的原則。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際網路(Internet)的普及逐漸地對各行各業產生了一些衝擊,同樣地也對醫療行為 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有無數個網址是與健康醫療或其產品有關的,如今不管是醫生或病人,都可以安坐家中輕易地獲得龐大的醫療資訊這些資訊就有可能影響一個醫生治療病人的方式,或是病人求醫的選擇。

  對於一個患者或是對自已健康有疑問的人來說,上網有什麼樣的好處呢?最重要的, 當然就是多了解自已的疾病與治療的選擇。幾乎每一種疾病都可以找到有關它的訊息,而且也可以找到淺顯易懂的描述,而不需涉獵許多醫學的書籍。許多人常抱怨看病的時間短,有時候醫師丟下一個診斷後就沒有多做解釋。 這是一些環境因素使然,醫師有時候的確沒辦法在門診時詳細的解說病情。從網路上自我教育,倒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其次就是有許多像「病友俱樂部」的訊息,有些病友組織的確能提供一些好的諮詢服務,並提供一些新的治療資訊。透過網上的交流,的確能發揮彼此扶持慰藉的功能。對於患有一些罕見疾病的人來說,這也是相當重要的。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您看到自己的小孩有一些習慣性擠眉弄眼,搖頭晃腦的動 作時,也許會認為只是他 淘氣頑皮的表現而已,不過這種習慣性的動作也有可能是一種叫做「TICS」的症狀。 通常被帶來看醫生的小孩是屬於症狀比較明顯的,家長可能覺得動作出現的太頻繁或 是不好看,或是老師發現這些小孩在課堂上會出一些怪聲音,怎麼說也沒有用。

  所謂「TICS」指的是一種間歇性出現的小動作,通常出現得很突然而短暫。 以「動作型」的來說,最常見的就是甩頭、聳肩、皺眉、眨眼、蹙鼻、晃手這些簡單 的動作;比較複雜就有像摸鼻子、碰別人、亂踢腿、作鬼臉等等的表現,甚至也有的 小孩會模仿別人或作出看似猥褻的動作。 另外也有一種「出聲型」的,這些小孩會發出短暫的聲音來,像是清喉嚨、咳嗽、出 怪聲或是併出一些話來。這種突然迸出來的話也有許多不同的型態,有的人會罵出一 些髒話,或是重複別人或自己的語句。 這種小動作的出現通常因為程度輕重的不同而引起家長或老師不同程度的關注,比較 輕的可能也不會引起特別的注意,或是被認為只是一種「習慣性」、「神經質」的表 現;而被帶去看醫生的大多是症狀比較明顯的。如果一個小孩他有數種「動作型」以及一 種以上「出聲型」的TICS,次數頻繁而症狀 持續一年以上,我們就可診斷為是「妥瑞症候群」(Tourette Syndrome)。 造成這種症狀的原因目前仍不清礎,不過一些研究似乎把病變所在指向我們腦中叫「 基底核」的構造。又因為有一部分的患者可以找到遺傳的傾向,所以尋找這致病的基因也是目前研究的 重點。為什麼這些小孩會做出這些動作呢?其實它們的出現有時是不隨意的,有時則 是患者有一種「不動不快」的衝動,也就是說不動的話就會很不舒服,動了就可以得 到舒解。當然他們有時候可以暫時地把它強忍下來。這些小動作出現的情況常會在小孩發育 到青春期得到改善,不過改善的程度也因人而異,症狀持續至成人的也不在少數。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頭痛是人們常見的病痛之一,雖然大部分的頭痛只是偶然出現,卻也有許多人經年累月為頭痛所苦。

  許多人雖然常頭痛,但卻不把它當一回事,以為頭痛只是小問題,自已買點藥隨便吃就好了;另外有些人抱著鴕鳥心態,深怕頭痛意味著自已帶有嚴重的疾病,而不想看醫生。其實大部分的頭痛都可經由醫師的指示及處方來減輕,只有極少數情況的頭痛是有生命危險的。頭痛是因為頭部對痛敏感的組織受到刺激所引起的,這些組織包括頭部的皮膚、肌肉 、腦部的血管、腦膜上的靜脈竇、骨膜、鼻竇、眼睛、耳朵等。此外頸部的肌肉,較高幾節的頸椎的病變也會引起頭痛。會引起頭痛的組織這麼多,而造成這些組織產生病變的原因也就更多了。神經科醫師必須仰賴頭痛患者仔細提供頭痛的性質來做診斷的依據。每個人對痛的感受與描述都不相同,所以有時後診斷頭痛患者也真的讓神經科醫師很頭痛。如何提供醫師重要的頭痛病情呢?我們建議患者根據以下的重點把頭痛的情況寫下來,一分有系統的頭痛資料對診斷是相當重要的。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播媒體在醫療資訊的提供上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各種媒體不僅能提供民眾醫療的常識,更會影響民眾求醫的行為。隨著報紙版面的增多,許多報紙已有整版的醫藥新聞,有線電視的普及化,讓更多醫療的訊息進入生活,網路的興起,使得醫療資訊垂手可得。醫療資訊不同於一般的新聞,因為它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閱讀者或觀賞者可能因此而改變了生活作息、求醫行為及治療的方式,甚至影響到一個人的生命。所以醫療資訊的提供者必須要能體會這樣的社會責任,提供優質的醫療訊息。

  由於醫藥新聞或節目性質的特殊性,專業的基礎是很重要的。夠不夠專業從新聞及節目的呈現上是很容易看出來的,然而以台灣目前的情況而言,改善的空間仍然相當大。報導醫療訊息的記者有許多人根本沒有相關背景的訓練,更糟的是又沒有「敬業」的精神。一位記者對於一則新聞的取捨與報導的方式是必須有其專業作後盾的,如果不夠專業,就常常會報導出一些狗皮倒灶的爛新聞,這些有爭議新聞大致可歸納為下列幾種,第一,違背醫學常識,甚至助長迷信的新聞。這類的新聞像某某廟宇可以神蹟治病,某口井的井水可治百病,某人因為具備神力,患者絡繹不絕等,像這類的爛新聞是根本不應該端上抬面,以台灣目前民眾的醫學常識及求醫模式而言,仍然會有不少人會受其影響。雖然有時候在新聞的最後還會加上「有病要看醫生」等註解,但是播出這樣的新聞就是不智。第二,報導未經驗證的治療方式或誇張療效。最常見的報導就是某些藥物在動物實驗的結果拿來引申,例如某種藥物在老鼠上可增加白血球中T細胞的數目,而在標題上出現某某藥物可增強免疫力,或是具免疫抗癌功效等字眼。其實動物實驗所得的成果要運用到人身上是有一段距離的,而台灣的民眾又特別喜歡自我診斷,自我治療,這樣的報導常會導致民眾自行購買服用,甚至造成一窩蜂的搶購吃出問題的個案也就比比皆是了。還有一種報導則是某某名人的「偏方」「養生談」或是「經驗談」。雖然某些層面或許值得參考,但是某些人的「經驗」並不宜套用到別人身上,如果依樣畫葫蘆也可能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第三,報導新的「突破」或治療的成果。當然醫療行為的「商品化」是很難避免的,許多醫院為了爭取更多的病人,必須把一些治療的成果拿出來。這種成果的展現一方面可突顯在某一方面的領先之處,一方面也對醫院的知名度有所提升。把好的治療成果公諸於世,讓更多的病人能因此而獲益的確是一樁好事,不過這些成果的展示媒體應如何的報導呢?一般而言,這類的報導通常是單向的,也就是說某個醫院開了一個記者會,在記者會上醫師會展示其很好的療效或新的檢查技術,而記者就一五一十的就其報導出來。像這樣的報導,其「平衡性」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某一種療法可能別人有不同的看法,所謂的「突破」在別的醫院也許早已是稀鬆平常的治療方法,而治療經驗比較多的醫院也許早已發現了許多的副作用。所以必要的平衡報導是很重要的,雖然「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報喜不報憂」是人之常情,如果能聽聽別的權威的意見,加以平衡的報導則更能顯示媒體的專業性。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多數人都有過頭痛的經驗,雖然大部分的頭痛只是偶然出現,卻也有許多人經年累月為頭痛所苦。為什麼頭痛會治不好呢?分析起來有以下幾點的原因:

  第一、頭痛型態診斷的錯誤。頭痛的原因很多,國際頭痛學會將頭痛分成十四大類,最常見的頭痛包括偏頭痛(migraine) 、緊縮型頭痛(tension-type headache) 、三叉自律神經頭痛(trigeminal autonomic cephalagias), 及各種因牽扯、發炎、外傷、血管病變、代謝異常、物質服用、顱內疾患、五官或顱神經引起的各種頭痛。要從這許多種的可能性當中做出正確的診斷,醫師必須具備頭痛的專業知識。基於錯誤診斷所做的治療當然就達不到效果了。另外就是一個患者可能有兩種以上的頭痛,唯有針對不同的原因治療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Familial Amyloidotic Polyneuropathy, FAP)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主因於正常蛋白質基因突變使結構異常,變成無法被代謝的澱粉樣蛋白沉積導致神經病變。

與此疾病相關的有三種蛋白質突變: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經科門診常常見到因顫抖而來求診的病人,某些病人因顫抖的程度較厲害甚至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及社交上的功能。所謂顫抖,是指我們身體的某一部分產生了不自主且規律性的動作,最常見的就是手發抖,當然在其他部分像頭、頸、四肢等都可能發生。

  由於會導致顫抖的原因很多,神經科醫師會根據發抖的位置、頻率、時機及其他相關症狀來作診斷。簡單的說,顫抖的原因可分為生理性的,心理性的及病理性的。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知道我們一天會眨幾次眼睛嗎?一般人每分鐘大約會眨十二到二十次,一天下來大約會眨個二萬次。這種不需要我們控制的生理現象,對於保護我們的眼睛而言相當重要。除了眨眼外,我們也可以隨意控制眼皮的張閉。

  如果當眼皮不聽使喚,自己硬是閉起來的話,那麼麻煩就來了。這種叫眼瞼痙攣的現象,就是控制我們眼皮閉合的肌肉「眼輪匝肌」產生了不正常的收縮,使我們的眼皮緊閉,無法張開。情況嚴重的話,視線如同被遮蔽,雖然眼睛本身沒問題,卻也如同眼盲一般。 這種「眼瞼痙攣」的現象,大多於四十歲後發生,通常會先有眨眼次數增多的現象,漸漸的眼瞼緊閉的現橡愈來愈多,持續的時間愈來愈久。一般而言,這種現象都是兩邊同時發生的,通常在發病的三年內可達到最嚴重的程度 。有些患者會注意到在眉毛或太陽穴附近用手去壓的話,眼睛會比較容易張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一般認為它是數於一種局部張力失調的現象。某些患者除了有眼瞼痙攣的現象外,其它臉部或下巴的肌肉也會產生不隨意的動作或痙 攣,或是合併有其他肢體不正常的扭曲及張力失調的現象。單純眼瞼痙攣的患者大都部分無法找出病源的所在,只有少部分的患者可能查出是腦幹或其它腦部的病變。另外有些患者是因為服用了抗精神病藥物所引起的。目前治療眼瞼痙攣的首選方法就是在眼眶的周圍局部打入肉毒桿菌毒素,用於癱瘓引起痙攣的肌肉。這種治療方法在經過多年的臨床應用後,療效已被肯定。不過這種治療一次的治療效果可能持續數週到數個月,若是症狀復發的話,仍須再注射。有些人在治療的過程中會產生對肉毒桿菌毒素的抗體,進而使療效變差。以口服藥物治療的效果並不像注射肉毒桿菌毒素的效果那麼好,但是對某些病患而言仍是有幫助的。有些病人覺得肉毒桿菌注射合併使用藥物效果更好。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師必須面對許多抱怨疼痛的病人,要能有效的治療疼痛,就必須正確地了解疼痛的機制,進而選擇正確的治療。一般因痛覺接受器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疼痛稱為「傷害性疼痛」(Norciceptive pain),所謂「神經病變痛」(Neuropathic pain) 指的是起源於周邊或者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或異常所引起的疼痛。有許多種疾病可造成神經病變痛,臨床上較常碰到的類別包括糖尿病疼痛性神經病變,疱疹後神經痛、三叉神經痛、周邊神經病變引起的疼痛、中風後疼痛、脊髓損傷後疼痛等。這類疼痛用一般的止痛藥像阿斯匹靈、NSAIDS治療效果不佳,時常變成慢性化,造成長期的困擾。對於神經病變痛的用詞,可參考下列網站http://www.iasp-pain.org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疼痛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經驗,從創傷後的急性疼痛,到長期慢性的酸痛、麻痛,都可使患者飽受折磨,身心俱疲。解決患者的「痛」苦,自然是醫師責無旁貸的任務。

  要解除疼痛,就必須瞭解為什麼會痛,也就是我們要對疼痛的機制加以瞭解。我們身上有許多的痛覺接受器,這些接受器連結著神經,當這些痛覺接受器受到不同的刺激時,神經會將這些訊號傳入我們的脊髓,這些疼痛的訊號會在我們的脊髓處受到「加 工」,也就是經由一些神經的連線來對這些訊號做加強或減弱的功能。這些訊號經加工後再由脊髓上傳至腦中,進而讓我們感受到痛。   在傳達痛覺的神經線路中,任一處的病變都有可能造成疼痛。我們在皮膚、肌肉、肌 腱、骨頭、臟器等處如果有受傷或發炎,就會刺激痛覺接受器,再把訊號傳至腦中,讓我們知道那裡出了問題。當痛覺出現時,它通常代表一種警訊,告訴我們就必須去找出痛源,避免惡化並且加以正確的治療,才能讓身體不受進一步的傷害。使用止痛藥,可讓症狀減輕,讓組織有時間修復。但是病源未除還是會反覆的出現疼痛,而根本的病情也會加重。  另外有一種疼痛叫做神經病變痛(neuropathic pain),這種痛通常是由周邊神經或中樞神經的病變所引起的。這類的痛包括了像糖尿病神經病變引起的疼痛,三叉神經痛、皰疹後的疼痛, 幻肢疼痛﹝肢體被截除後仍然覺得那肢在痛﹞、中風後的疼痛及脊髓病變的疼痛等。   此外一個較持久或較強烈的痛覺刺激,也可能導致脊髓中一些強化痛覺訊號的神經被激活,而抑制痛覺訊號的神經功能被減弱。這種痛覺平衡系統的改變,就會導致不正常而持續的疼痛,甚至在周邊的痛源已消失無蹤時,仍然會讓人感覺疼痛。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症狀:
患者在大腿外側感覺麻或痛,此區域約一個半巴掌大,這種麻會有一點刺刺、扎扎或燒燒的感覺。有時在此區域敏感度較差,在衣服或手指的碰觸時也會引發疼痛。坐下來時症狀會輕一點。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俗語的筋骨酸痛主要指的是肌肉、肌腱、韌帶、軟組織、關節的疼痛。患者主訴肌肉痛、酸、緊、麻、僵硬、熱、燒,或伴隨無力及關節運動受影響。X-光往往照不出個所以然。

肌肉痛的原因大致可歸納成下列原因: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出現在臉上的陣發性疼痛,由於這種疼痛相當厲害,有些患者因而茶飯不思,也有些患者把它誤以為是牙痛,作了一大堆牙科治療;卻仍不見改善。

  這種神經痛的名稱由來就是因為它出現在臉上三叉神經所分布的區域內。 三叉神經是我們頭部的大神經之一,之所以叫「三叉」就是因為它有三條大的分支,這三條分支從上而下約略分布在前額、面頰、及下巴。這幾條分支將其所管轄範圍內的各種感覺傳導至我們的大腦。我們口腔內的感覺也是由三叉神經來傳導,所以 拔牙時牙醫師所麻醉的就是三叉神經末梢的分支。三叉神經痛經常發生在其下兩個分支所分布的區域內,出現在第一分支區域內的比例比較少。有些患者只出現在某一分支,也有患者在二個分支都出現。 通常患者會描述在他們的面頰、下顎或口腔內出現一種像針刺、像刀割、像被電到的劇烈疼痛,通常它一次痛個幾秒鐘,但是會反覆出現。每次發作的時間也因人而異,它可以持續個數天或數星期,然後數個月或數年不出現。三叉神經痛有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就是它可以在某些情況下被引誘出來,例如碰觸到臉上的皮膚、吃東西、打哈欠、刷牙、臉吹到冷風等。 由於這種痛十分難受,有些患者在發作時因而不敢洗臉、刮鬍子、上妝,甚至不願意吃東西。至於引起三叉神經痛的原因,根據統計最多是因為三叉神經的根部被彎曲的血管壓迫所引起的。我們的腦幹附近有許多條重要的血管,這些血管因為個人的差異或是隨著年歲的增長,它可能變得較為扭曲;甚至彎成環狀,有時後就把在附近的三叉神經給壓著了。 其它會引起三叉神經痛的原因還很多,包括腫瘤、血管畸型、動脈瘤及多發性硬化症 等。我們可以借助較精密的影像檢查找出原因,可是仍有許多病患無法用影像檢查看到確實的病因。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藥物可以說是在一些抗癲癇藥物被發展出來後,才談得上是真正的突破。這些藥物的使用使許多病患的症狀得到緩解。但是由於這些藥物的使用有許多要注意的事項,所以最好在神經科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經科門診常會碰到由眼科轉診來的病人,這些病人因為「眼皮下垂」、「看不清楚 」而去看眼科,當眼科醫師告訴病人他們可能患有「肌無力症」時,他們往往覺得十分詫異與惶恐。肌無力症的英文叫做myasthenia gravis,意思是「嚴重的肌肉無力症」。 此一名詞從十九世紀末被提出至今已超過一百年,經過科學家不停的研究,對其致病機制的了解及治療,均有相當的成就,大多數的病人情況得以改善,所以不是患此病的病人一定是嚴重的。

  肌無力症是一種會導致肌肉無力、易疲勞的疾病,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神經無法有效的把其訊號傳至肌肉所引起的,它會影響到許多不同的肌肉,例如控制眼球的肌肉,控 臉上表情、咀嚼、說話、吞嚥的肌肉以及四肢。由於每個人受影響的肌肉不同,臨床症狀也就不盡相同。 有百分之九十的病人,眼睛週遭的肌肉會受影響,於是出現眼皮下垂或視力模糊(複 視)的現象。這些病人往往會先求助於眼科醫師。 有些病人症狀侷限於眼睛,但有些病人會出現其他肌肉無力的症狀,例如吞嚥困難、講話變小聲或出現鼻音、下巴往下掉、四肢無力等,最可怕的是呼吸肌肉的無力,嚴重的話,甚至可導致死亡。呼吸肌的無力,常因身體遭受一些壓力時而引發,例如受到病菌感染或懷孕時。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經科門診常有病人主訴手麻,其中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腕道症候群」。 所謂「腕道症候群」是指我們手上的一條神經─「正中神經」,在經過手腕處的一個通道時,受到壓迫所引起的症狀。 這個由韌帶、骨頭及結締組織所形成的通道,有許多的組織從中間穿過。其中較重要的就是正中神經及手指頭的肌腱。

  「腕道症候群」的臨床症狀如下:病人常抱怨斷斷續續的手指及手掌發麻;有時會有漲痛的感覺,這種麻的感覺常在睡眠中或剛睡醒時較易發生。 而這些症狀常在手部在做一些重複性的動作時會加劇,例如在編織,騎摩托車, 或在釘釘子時;病人常發現把手甩一甩會較舒服。大部份的病人都會說所有的手指都麻,有些病人會發現前三指麻的較厲害。 有時痛的感覺會傳到手指,前臂或肩膀上。還有一些病人會發現手較無力或遲鈍,更厲害的話,大拇指的肌肉還會萎縮掉。「腕道症候群」最常見於一些中年的婦女,或是職業上需重複使用手部動作的人,例如打字員、操作電腦的人、工廠的裝配員、老師、護士等。慣用手是較常出現症狀的 ,但兩手都有的人也並不少見。   至於為何會產生「腕道症候群」呢?簡單的說,就是正中神經在腕道中受到了壓迫, 而產生了神經機能失調的現象。 打個比方說,正中神經與那些手指的肌腱及其它的結締組織等,好比同住在一屋簷下 的一家人,居處(腕道)雖小,平常倒也相安無事,但是若是其它的分子體積變大時 ,可憐的正中神經就像大家庭中的小媳婦一般,任人欺壓了。而這些「內憂」產生的 原因包括肌腱鞘的肥厚,肌腱發炎,過度使用手部所引起的軟組織腫漲,結締組織的退化性肥厚等。這些也就是為何某些職業的人容易發生此症狀的原因。 除了這些「內憂」外,「外患」的原因也不少,例如有不正常的組織佔據了腕道的空間,如骨折癒合後骨塊的增生,腫瘤、痛風的結晶等。 而像懷孕、甲狀腺機能低下、末端肥大症及類澱粉沉積病變的病人,也因為結締組織的增生及腫漲,較易產生此病變。此外像糖尿病 及其他多發性周邊神經病變的病人, 其神經本身就是「體質較弱」,也容易產生。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你發覺身上有局部或多處的肌肉萎縮時,往往表示你的運動神經或是肌肉已經出現不容忽視的問題,找神經科醫師診治是刻不容緩的。然而許多患者因為它不痛不癢,因而拖上一段時日才來就醫。

  我們的肌肉要正常的運作,必須仰賴許多「運動單元」正常的運作。所謂「運動單元」,它包括了我們脊髓中的運動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延伸出來的軸突,及其所管轄的肌肉纖維。這「運動單元」中的任一部分出了問題,都可能導致肌肉功能的異常 ,臨床上所觀察到的就是肌肉的無力或萎縮。肌肉的萎縮只是一種症狀,我們必須找出是運動單元中的那一部分出了問題並追究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就好像我們處理肚子痛一樣,要找出肚子痛的原因才有辦法對症下藥。 運動神經對肌肉的支配是十分重要的,肌肉要能正常的發育及維持正常的功能,就必須仰賴健全的神經。運動神經對肌肉可分泌一些滋養的化學物質,讓肌肉維持其體積而不致萎縮,肌肉中許多蛋白質的合成也需要神經的支配。如果脊髓中的運動神經細 胞或是其延伸出來的運動神經產生病變,肌肉就可能萎縮。像「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ALS﹞、「脊髓性肌萎縮症」﹝SMA﹞及小兒麻庳症就屬於脊髓運動神經細胞的病變。另外周邊的神經如果因外傷、壓迫、免疫失調或遺傳因素導致損傷時,當然也會造成局部或廣泛性的肌肉萎縮。 此外,肌肉纖維本身的病變也會造成肌肉的萎縮。例如肌肉失養症就是肌細胞的一些成分蛋白質產生缺失或是構造不完整所引起的。另外像肌肉新陳代謝時所需的酵素如果有缺損的話,也會導致肌肉的萎縮。除了這些構造的因素外,如果一個人營養攝取不足,患有癌症,或是內分泌失調的話 ,肌肉也可能出現萎縮。正常的運動也是維持肌肉質量所必需的。一個長期臥床的病人,或是上了石膏的肢體,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就可以觀察到肌肉的鬆弛與萎縮,這就是不去使用這些肌肉的後果。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糖尿病所引起的許多併發症中,足部潰爛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治療起來不僅療程很久,而且常常因為組織的壞死而導致截肢。

  導致足部產生潰爛的原因有很多,像糖尿病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讓病患的腳部麻木,對溫度、疼痛的感覺遲頓,所以當腳部碰到尖銳的東西,受到局部的壓力或是被燙到時,如果病患無法察覺的話,足部就容易產生外傷或局部組織壞死。 糖尿病也會導致血管的病變而導致足部組織的循環不良。此外,糖尿病的足部肌肉常常比較萎縮,腳趾容易彎曲,這些因素也讓足部組織受到異常的壓力。  糖尿病引起的代謝異常也讓病人的免疫力變差,容易產生感染,同時組織受傷後的復 原也較緩慢。這許多的原因都可能在導致潰爛的過程中,扮演著某些角色。 對於這些足部感覺較遲鈍的病患,足部的保健是相當重要的。我們提出以下的幾點建議,希望患者能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

Dr.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