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媒體在醫療資訊的提供上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各種媒體不僅能提供民眾醫療的常識,更會影響民眾求醫的行為。隨著報紙版面的增多,許多報紙已有整版的醫藥新聞,有線電視的普及化,讓更多醫療的訊息進入生活,網路的興起,使得醫療資訊垂手可得。醫療資訊不同於一般的新聞,因為它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閱讀者或觀賞者可能因此而改變了生活作息、求醫行為及治療的方式,甚至影響到一個人的生命。所以醫療資訊的提供者必須要能體會這樣的社會責任,提供優質的醫療訊息。
由於醫藥新聞或節目性質的特殊性,專業的基礎是很重要的。夠不夠專業從新聞及節目的呈現上是很容易看出來的,然而以台灣目前的情況而言,改善的空間仍然相當大。報導醫療訊息的記者有許多人根本沒有相關背景的訓練,更糟的是又沒有「敬業」的精神。一位記者對於一則新聞的取捨與報導的方式是必須有其專業作後盾的,如果不夠專業,就常常會報導出一些狗皮倒灶的爛新聞,這些有爭議新聞大致可歸納為下列幾種,第一,違背醫學常識,甚至助長迷信的新聞。這類的新聞像某某廟宇可以神蹟治病,某口井的井水可治百病,某人因為具備神力,患者絡繹不絕等,像這類的爛新聞是根本不應該端上抬面,以台灣目前民眾的醫學常識及求醫模式而言,仍然會有不少人會受其影響。雖然有時候在新聞的最後還會加上「有病要看醫生」等註解,但是播出這樣的新聞就是不智。第二,報導未經驗證的治療方式或誇張療效。最常見的報導就是某些藥物在動物實驗的結果拿來引申,例如某種藥物在老鼠上可增加白血球中T細胞的數目,而在標題上出現某某藥物可增強免疫力,或是具免疫抗癌功效等字眼。其實動物實驗所得的成果要運用到人身上是有一段距離的,而台灣的民眾又特別喜歡自我診斷,自我治療,這樣的報導常會導致民眾自行購買服用,甚至造成一窩蜂的搶購吃出問題的個案也就比比皆是了。還有一種報導則是某某名人的「偏方」「養生談」或是「經驗談」。雖然某些層面或許值得參考,但是某些人的「經驗」並不宜套用到別人身上,如果依樣畫葫蘆也可能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第三,報導新的「突破」或治療的成果。當然醫療行為的「商品化」是很難避免的,許多醫院為了爭取更多的病人,必須把一些治療的成果拿出來。這種成果的展現一方面可突顯在某一方面的領先之處,一方面也對醫院的知名度有所提升。把好的治療成果公諸於世,讓更多的病人能因此而獲益的確是一樁好事,不過這些成果的展示媒體應如何的報導呢?一般而言,這類的報導通常是單向的,也就是說某個醫院開了一個記者會,在記者會上醫師會展示其很好的療效或新的檢查技術,而記者就一五一十的就其報導出來。像這樣的報導,其「平衡性」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某一種療法可能別人有不同的看法,所謂的「突破」在別的醫院也許早已是稀鬆平常的治療方法,而治療經驗比較多的醫院也許早已發現了許多的副作用。所以必要的平衡報導是很重要的,雖然「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報喜不報憂」是人之常情,如果能聽聽別的權威的意見,加以平衡的報導則更能顯示媒體的專業性。
我們雖然不能苛求醫藥新聞的從業人員都是專業,但是起碼要有專業的諮詢作奧援。在電視及報紙中,翻譯錯誤及拼字錯誤的情形並不少見,尤其是在引用一些外來的醫藥新聞時更容易發生。其實這些從業人員要是真正能做到「敬業」,這些問題是不難解決的。在美國的一些新聞節目,醫藥新聞的報導是由醫生親自披掛上陣的,自然其挑選的新聞與評論能更具專業性。我們都可以感覺到一個有專業知識的氣象主播比照本宣科的播報員來得好多了,同樣地道理我們也可了解為什麼在美國可以請醫師上主播台了。雖然在國內可能尚無法這樣做,不過能尋求好的專業諮詢則是增加新聞正確性及可看性的作法。
談到記者對於醫師的訪問,也是讓許多醫師又愛又怕的。記者的訪問固然代表了記者對於醫師專業的肯定,但是最後的呈現是否能保有真實的面貌而不變調,也是許多受訪者所關心的。有許多醫師都有訪談的內容在刊出時被張冠李戴,或是曲解原意的經驗,害得許多醫師不願意接受媒體的訪問。其實只要記者能對其訪問的對象保有一些專業上的尊重,將刊出前的文稿讓醫師過目一下,就可以避免許多錯誤的發生,醫師接受訪問時也必須要了解到訪問者有可能聽不懂一些醫生認為是「常識」的東西,而其原意是很有可能被誤解的。能與訪問者達成協議,看一下文稿再刊出,總比到登出時的欲哭無淚或是加刊更正啟事要好多了。至於電視節目方面,有的節目可以讓醫師暢所欲言,完整的陳述意見,或是事先經由與主持人的「套招」,詳細的介紹一個觀念,像這樣的節目當然比較能「講清楚,說明白」。當然有更多新聞是屬於「突擊式」的訪問。這些訪問通常會因為節目時間的關係而剪輯其中的片段播出。剪的好的話當然可以把精華的部分播出,剪不好的話有時候就變成斷章取義了。當播出訪問的畫面時,理當正確地打出受訪者的頭銜與姓名,以示尊重。既然受訪者願意接受訪問,也應該讓其「原聲播出」。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的訪問新聞,不是沒有打出受訪者的姓名,就是打錯字。更有甚者,訪談的內容慘遭消音,醫師的談話畫面變成了跑馬燈式的背景,甚至配上了記者有問題的旁白。
總之,台灣醫藥新聞的工作者在專業性及敬業精神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優質醫療資訊的傳播應是業者應負的社會責任。醫界與傳播媒體界如果能更緊密的結合,則醫療資訊的傳播才能有質與量的提升,進而讓民眾獲得更多更好的醫學知識。
留言列表